有很多人会感到好奇:
“我没有生育史,还需要做盆底康复?”
“生完孩子,必须做盆底康复吗?”
“我快到更年期了,还能做盆底康复吗?”“盆腔术后,还要不要做盆底康复?”
究竟应该何时做盆底修复?
如何规划盆底康复?
接着往下看吧!
盆底肌修复
已婚未育女性
即使女性没有生育需求,也不能忽视盆底问题的发生。盆底疾病不仅与妊娠和分娩有关,衰老和生活习惯也可能导致这些问题。随着年龄增长,特别是绝经后,盆底组织会逐渐减少,肌肉力量减弱,导致支撑结构的减弱。
长期咳嗽、腹型肥胖、持续性腹压增加的运动或便秘等因素会增加腹腔压力,使盆底肌肉长时间受压,导致盆底功能异常。因此,即使没有生育经历,日常生活中也应进行盆底肌肉训练,以预防盆底问题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。如果出现症状,应积极进行盆底康复治疗。

盆底肌修复
已婚备孕女性
备孕女性应进行常规盆底肌功能筛查,即使没有症状,电生理指标差也需进行盆底肌训练康复。盆底肌训练可减少分娩中剖宫产、撕裂、侧切和产钳使用的概率,修复后再怀孕分娩可降低盆底肌损伤。随着二胎政策开放,许多未做盆底康复的一胎宝妈面临二次怀孕。加强盆底肌训练可增强功能,降低再怀孕时可能的孕期损伤。
盆底肌修复
孕期女性
怀孕期间是可以进行盆底康复的,但受到孕期的局限性,只能进行凯格尔(Kegel)运动。多项研究表明,孕期加强盆底肌锻炼可降低会阴撕裂概率,加快会阴伤口的愈合时间,并减少产后痔疮的出现。此外,盆底肌锻炼还有助于缩短生产过程。建议孕16周胎儿稳定后开始尝试凯格尔训练,如果出现任何不适,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妇产科医生。
盆底肌修复
产后女性
产后女性进行盆底康复,这是必然的。在怀孕的过程中,随着胎儿生长,盆底受到重力压迫,尤其是妊娠中后期,子宫和胎儿的压力导致盆底肌肉和神经受损。孕期激素的改变也增加了盆底肌肉和韧带的负担。无论是剖宫产还是顺产,产后42天内都应进行盆底功能评估和康复,此时是盆底恢复的“黄金时间”。如果不进行修复,随着年龄增长,肌肉松弛会导致严重症状,甚至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和漏尿等问题,甚至子宫脱垂。因此,早期盆底康复非常重要。

盆底肌修复
盆腔术后女性
接受盆底重建术、子宫切除术等盆底手术的女性,在术前、术后都应该积极进行盆底康复。
有研究表明,子宫切除术后,盆底肌力值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,患者的盆底功能障碍症状将逐渐加重。因此,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术前评估及预防、术后的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。
盆底肌修复
中老年女性
随着女性年龄增长,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会导致盆底疾病,如结缔组织变薄和松弛。绝经后,尿失禁发生率高达50%,美国调查显示,平均年龄为69岁女性中,65%有脱垂症状。
在我国,近半数产后女性会出现盆底问题,如阴道松弛、尿失禁和子宫脱垂。
若不及时康复,随着年龄增长,身体功能下降,尿失禁等问题会更加严重,康复时间更长,甚至无法逆转。并且,很多女性羞于谈及此类问题,不愿诊治,最终导致问题恶化,只能通过手术介入来解决。